音樂藝術 文件 音樂教育與多元智能發展
作者: 後埔國小歐文亮、永定國小劉曉樺 (08-09 17:09)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音樂教育與多元智能發展

文/後埔國小歐文亮、永定國小劉曉樺

 西方學者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音樂的潛力無窮,對教育的作用勝過任何工具。」
音樂教育活動對於個體認知發展產生積極作用,透過個人獨特的優勢智能,讓學生在不同
的智能上都有所發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時代,將「音樂與幾何學、天文學和數學」,
同列為學習的四大支柱。自中古世紀末到文藝復興時期,受教育的人都要會演奏樂器、閱
讀樂譜,因而創作出許多歷久彌新的經典作品,使音樂藝術大放異彩。
 音樂用極富想像力的旋律、優美的和聲、引人深思的創作手法使欣賞者的思維隨著音樂
一起奔放,而這正是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近代心
理學家針對世界知名科學家與諾貝爾得獎者的研究,結論是:天才的重大特徵不是智商,
而是形象思維和創造能力。外國研究學者Habermeyer(2004)更認為,音樂會刺激人
類大腦,使腦細胞連結產生緊密的網路進而提升智商,且各種不同的音樂類型,對腦皮層
的發展影響也不相同,因此,音樂對幼兒腦部的發展有所助益,並能提升音樂與空間智能
,以及增強記憶與創造能力。
 
學習音樂最不可思議之處就是左右腦都用到了,Howard Gardner 指出(1983),大部分
音樂才能似乎都在右腦,待音樂技巧越來越熟練後,原本存放在右腦的能力,會穿越大腦
的胼胝體移轉到掌管語言的大腦左半球,因此,學音樂所運用到的左右腦功能,比其他活
動還要來得多。音樂牽動著腦部各層面的發育,強化腦部的功能,例如孩子學習樂器時,
同時就增進了學習彈奏樂器的技能,以及空間時間的理解力。

 Gardner表示,音樂智能的力量很強,學習樂器、藝術也能同時培育出另外七種智能,
並確認音樂智能的地位,與語文、邏輯數學、視覺空間、肢體動覺、人際、內省、自然觀察
等七種智能並駕齊驅。美國音樂教授麥奇利斯認為:「音樂是情感的語言」,音樂和語言都
是人類自我表達的媒體,在起源時就緊密相連,音樂幫助人們體會語言的節奏、音色和韻律,
提升語言的智能。掌握音樂所包含的旋律發展、節奏變化、和聲關係、曲式結構、藝術風格
等,可以提高邏輯思維的能力。音樂和繪畫、建築之間的相通之處無庸置疑,更能促進視覺
空間智能與自然觀察智能方面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發展。透過音樂活動,人們能適時地融入
肢體動覺,且更進一步地表達自我的情感,增進自省智能的開發。而需要群體合作參與的音樂
活動,彼此的默契與和諧非常重要,這樣的體驗將增強人們對於在團體間的認同,以提高人際智能。

(摘錄自/雲林國教第 5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