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藝術 文件 巴洛克的風格與特色
作者: 師大_林志強 (08-09 16:31)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巴洛克的風格與特色

  巴洛克時期大致由西元1600年開始,而隨著1750年巴哈的去世而結束,進入了古典時期,也有人把巴洛克時期歸為古典時期的開始。巴洛克時期也稱為「數字低音時期」,「數字低音」是一種指示低音符號的和聲方法,用數字指示主要的音程與和絃,這種速記法在巴洛克時期被普遍的使用著,也是巴洛克音樂的主要特點。簡單的解釋,可以先想象一下時下年輕人唱歌時用吉他伴奏的情形。或許有人曾注意到,在他們唱歌的歌本上,除了旋律的簡譜外,還有一些供吉他彈奏的和弦記號,這些記號的運用和巴洛克時期的「數字低音」在概念上是一樣的。由數字低音導致曲子的結構上兩個主要的輪廓,即旋律與低音,並留下一些間隙的空位,可以插入即興的和聲。但是在德國,

不但維持著與這種結構相對照的另一個結構「複音音樂」而且在巴哈的音樂中還達到了完美的頂峰。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還有以下幾點:

        一、 數字低音的運用: 

        「數字低音」這個名詞經常困擾古典音樂的新鮮人,令人無法明瞭它所代表的意義。在巴洛克時期的曲目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XX(樂器)和數字低音的奏鳴曲(或協奏曲、組曲等)這樣的名稱,這使得許多人都以為數字低音是一項樂器,其實數字低音並不是其一種樂器的名稱,而是一種作曲手法。

  要解釋什麼是「數字低音」,可以先想像一下時下年輕人唱歌時用吉他伴奏的情形。或許有人曾注意到,在他們唱歌的歌本上,除了旋律的簡譜外,還有一些供吉他彈奏的和弦記號,這些記號的運用和巴洛克時期的「數字低音」在概念土是一樣的。巴洛克時期的聲樂曲或合奏曲,習慣上是由風琴、大鍵琴或魯特琴等可以奏出和聲的樂器,或是由大提琴和低音管等低音樂器來演奏低音聲部,而作曲家通常就用數字或記號來標示這些低音的上方應該奏出什麼和聲。所以和文藝復興時期相比較,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特色之一,就是「數字低音」的使用。講得更清楚一點,便是音樂已從複音音樂各聲部平衡的構造,轉變為分成了高音的「旋律聲部」和低音的「和弦聲部」。

        數字低音的應用在音樂上引起了新和聲的觀念,這個新的和聲概念取代了以往複音音樂以對位法為基礎的聲部結合效果,這也就是說以和聲理論為基礎的大、小調音階系統,在巴洛克時期逐漸成了音樂創作的主流。另外,器樂曲的主要發展也是從十七世紀開始,原因之一是和巴洛克時期歌劇和神劇等戲劇音樂的發達有關。因為歌劇和神劇的演出都必須運用到大鍵琴、風琴或管弦樂器,作曲家在創作歌劇與神劇時,無形中提昇了對各種樂器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的掌握,而這個難得的經驗,使他們在寫作器樂曲時更加得手;原因之二則是巴洛克時期義大劉北部克列莫納這個地方,出現了諸如阿瑪娣、瓜奈里及史特拉第瓦里等等的製琴家族,他們製造了大批優秀的各式提琴,大大地提昇了弦樂器的表現力。好的樂器加上當時一些優秀的演奏人才,自然也使得作曲家樂於去譜寫器樂曲。巴洛克風格另一個原則是「對比效果」(contrasting effects),這個原則表現在早期的歌曲中的突然變化,在「大協奏曲」中「獨奏-齊奏」的交替,以及聲樂與風琴音樂的回聲效果。早期巴洛克音樂,在其歌曲與觸技曲,特別顯露著驚人的任性、豐盈與不規則特徵,而較後期的作曲家,如卡利西密(Carissimi)與柯賴里(Corelli),則代表了一種傾向,趨向比較自制與規則的風格。 
 

        二、調性系統的產生:

  巴洛克時性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調性系統的產生。數字低音的應用在音樂上引起了新和聲的觀念,這個新的和聲概念取代了以往複音音樂以對位法為基礎的聲部結合效果,這也就是說以和聲理論為基礎的大、小調音階系統,在巴洛克時期逐漸成了音樂創作的主流。

        三、器樂曲的蓬勃發展:

  前面我們在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發展時,曾經提到器樂曲的主要發展是從十七世紀開始,原因之一是和巴洛克時期歌劇和神劇等戲劇音樂的發達有關。因為歌劇和神劇的演出都必須運用到大鍵琴、風琴或管弦樂器,作曲家在創作歌劇與神劇時,無形中提昇了對各種樂器音色以及演奏技巧的掌握,而這個難得的經驗,使他們在寫作器樂曲時更加得心應手,原因之二則是巴洛克時期義大利北部克列莫納這個地方,出現了諸如阿瑪娣、瓜奈里及史特拉第瓦里等等的製琴家族,他們製造了大批優秀的各式提琴,大大地提昇了弦樂器的表現力。好的樂器加上當時一些優秀的演奏人才,自然也使得作曲家樂於去譜寫器樂曲。

     巴洛克時期藝術特質:
 

  巴洛克藝術的風格是承襲自文藝復興末期的矯飾主義,著重在強烈感情的表現,而不像鼎盛期文藝復興以前那樣的嚴肅、含蓄。此時強調流動感、戲劇性、誇張性等特點,常採用富於動態感的造型要素,如曲線、斜線等。其風格趨向,多少也反映了當時歐洲的動盪局勢、不安而豐裕的現實景象。   

  巴哈和韓德爾的貢獻:

  巴洛克的音樂,在巴哈在韓德爾手中,顯示高度的完成境界。這兩位大師的音樂,已抵達人類所製作的音樂中,最崇高、最深邃的意境。此後出現的音樂,和巴哈的韓德爾相比時,雖然在樣式上,有較多的變化,但從內容的偉大,與技巧的圓熟上看,則不曾加添什麼。

  巴哈和韓德爾,將有另外的文章做更深入的介紹,所以此處便不再重複。不過這兩位偉大的作曲家對巴洛克時期及對未來音樂發展的貢獻須做個簡要的敘述。

  巴哈是所有後世音樂家一致推崇的人物,因此,被尊稱為「音樂之父」,給予近世音樂強烈而深遠的影響。有些人一直在高聲疾呼「回到巴哈」,此事正像基督徒在聖經中發現無數信仰的經文那樣,充分流露「巴哈是一切音樂的根源」的想法。巴哈一族人的音樂傳統,在巴哈身上,把精髓都凝聚了。他的音樂,雖然是極高度的對位法音樂,但有無窮無盡的變化,由他開拓的新路,至今仍使後人驚嘆不已。巴哈取用二十四種不同的大小調,並在曲中進行許多轉調,一連寫作兩卷「平均率鋼琴曲集」,證明用平均律樂器,能彈奏所有的調子,而且在曲調中轉調,也不曾覺得音程有不自然之處。

  韓德爾出生日期僅比巴哈早一個月,雖然兩位大師出生地相距不到一百公里,同樣從德國中產階級的家庭,不過這兩位大師,終身沒有機會相晤。巴哈運用對位法,寫下無數精緻的音樂;韓德爾卻以旋律與和聲,譜寫堂堂有力,在平淡中具有偉大氣宇的作品。韓德爾的作品中,為數最多的是歌劇,達四十部以上。雖然他出生於德國,卻成為極成功的義大利正歌劇作曲家。他不是只譜寫那些純供明星歌手炫耀歌聲的歌劇,他有不少作品極注重戲劇趣味,而且安排一些性格塑造極為傑出的角色,常令觀眾肅然起敬。戲劇性和音樂性兩者的結合,讓韓德爾的歌劇在十八世紀的倫敦成為一種既受歡迎又具高尚品味的娛樂。

  總結  

  歸納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成就,我們可以說,巴洛克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一個「承先啟後的時代,巴洛克的作曲家們繼承了文藝復興的音樂遺產,並且將它改良創新而開創出一番新的局面。有人認為,如果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洋近代文明的蘊育期,那巴洛克時期就是近代文明第一次開花結果。我們也可以說,巴洛克時期的大音樂成就,在於它總結了西洋音樂史過去千年以來的音樂發展,並為後世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複音音樂在這個時期雖然仍舊為人們所採用,但主調音樂很快地便佔了上風,所以巴洛克時期也是西洋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參考資料:師大_林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