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思考
新世紀開始之際,從音樂教育或其他的領域來的資訊,使我們對創造性思考有了更多的認識。不論理論或實務工作,應用都是核心的課題。也就是鼓勵學生隨著知識的增長,以一種創造的方式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這篇文章中將回顧一些基本的定義,為音樂老師工作中所涉及的音樂創造性思考找到一個定位。首先我們釐清創造力的一般定義,再把它放入音樂教學現場,鼓勵創造思考的音樂教學理念與活動。
壹、什麼是創造力?
創造力是常常被使用的一個詞,但也因為它的可能性太多,所以定義並不容易,常見的說法還有創意教學、教學生有創造力、創意思考等。本文從四個不同的面向檢視創造力的意義,也就是了解創造力的四個P:人、過程、作品、地點(person, process, product, place)。
一、有創造力的人(The Creative Person)
人們認為有創造力的人多半是描述其具有某些特質。而許多研究的文獻則從匯整過去和現在社會上最有創造力的人著手。一些普遍的特徵包含具冒險性、有幽默感、興趣廣泛、心胸開擴、富於夢想、覺察感知敏銳。另外也有一些潛在的負面特質:冷漠、高傲、不專注、強迫性、情感脆弱、難以控制等。
這些關於創造力的人格特質未必和維持秩序、安寧的教室教學產生連結。班上最淘氣的學生也可能是最有創造力的孩子。那老師如何應付這種狀況?首先,要先了解學生這種創造力潛能可以改變老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自我形象定位。如果老師能夠把學生的能量注入到一些具有創造力的音樂產出工作或任務的話,那麼這些小麻煩的角色可能因為自我實現而有所改變。
當然,所有的學生都有發展創造力的潛能,但老師若是對具有創造力的人格特質有多一分的認識,會比較能就學生的優點加以鼓勵,引導他們朝向正面發展。老師可以運用需要一點小冒險的作業,或者有點好笑卻能讓學生投入的音樂課題來提昇學生的創造力。老師要支持教學室中的適當的嚐試和幽默感,也要建立創造力必要特質的示範。
二、創造的過程(The Creative Process)
從人開始想要製作一個創造性的作品開始,創造的過程就展開了。Webster提出音樂的創造思考模式,為複雜的創造過程描繪出輪廓,即從某個的點子或企圖出發,到完成一個有創造性的作品為止。在起心動念到完成作品之間,需要有使能的技巧和環境的支援。Webster四階段的創造思考模式分成:預備、潛伏、領悟、印證,這個說法最早是由Graham Wallas所想到的,以下分別加以介紹。預備階段 在這個階段有創造力的人開始構思與收集作品相關的素材和作法,但最終他不一定會照著完成,也可能遇到問題。音樂的創意人可能會問的是:「我想作什麼樣的音樂?」;「我要用什麼樂器?」;「我的作品要用什麼樣的風格呈現?」
潛伏階段 這個階段是創作的人把他創造相關的問題暫時擺一邊,讓頭腦好好運作一陣子的重要時期,即便並沒有很主動的對主要問題或作法加以著墨,有時還會有些混合其他看似不那麼直接有關的事情類化在一起。在音樂教學上這個重要的「思考時間」應該加以鼓勵,老師要允許學生有時候離開他們的創作作品,也鼓勵重新走過或經驗一些需要創造性思考的音樂活動。
領悟階段 一個好主意忽然福至心靈地出現在心中,伴著「就是這樣」的感受,即為領悟階段。這種領悟不一定會出現在創造性作業進行中,有時也會在其他工作時突然冒出來。在音樂上可能是恰如其份的旋律浮現心中的那一剎那。學生如果隨身有筆記本或電腦能把潛伏期各種音樂上的嚐試記錄下來的話,常會為領悟後出現的音樂想法而驚奇。
印證階段 創造力思考的最後一個階段,作者把所有相關的訊習和想法整合在一起,完成一件作品。對作曲家而言,意指放下寫譜的筆或離開電腦鍵盤,第一次從頭到尾欣賞自己的作品,不管是交響曲、鋼琴曲或只是小朋友的簡易打擊樂合奏。創作的人當然可以再修訂自己的曲子直到自己完全滿意為止,但修改也等於重新又走了一次創造的四個階段。小朋友通常會完成四個階段後就不再進行修訂的工作,但老師要鼓勵他們進行再一次的自我修正工作,因為這樣有易於更細心而深入的學習,讓教室的音樂創造活動更能促進音樂成長。
音樂的創造思考研究顯示:大部份有創造力的兒童在完成作品之前若能自在地探索多種聲音的選擇,會讓他們覺得創作是一件舒服的事。因此聲音的探索、寫譜、音樂作品的組織、或簡單的演奏一些不一樣的聲音等,都應該在音樂課堂上提供,這樣才能讓音樂的創作過程得到滋養。包含腦力激盪的音樂活動,如:為曲子找好幾種不一樣的結束方式等,種種開放性問題都是很好的刺激。
三、創造性的作品(The Creative Product)
一般關於創造性的作品的定義有二個方向,即獨特、原創、有價值,以及令人喜愛兩大類。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獨特、原創、有價值,其實是一個相對性的比較,比較作品與其產生的社會或社群的一般狀態。音樂的作品和即興也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條件下,互相比較而生,不管是古典時期的作曲家、二十世紀的音樂人、或是國民小學的小朋友。所以小朋友的作品的獨特性是和同班或同年級或同一天作曲的人相比的,欣賞者可以分辨出他們的不平凡。老師在指導作品創作時應儘量鼓勵學生嚐試不一樣的想法和作法。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原創性但沒有意圖或價值,將使得作品未必具有創造性。兒童的音樂作品通常只能呈現其聲音上的獨特性,但卻常是沒有意圖表現什麼,只是音樂探索中偶而迸出的火花。音樂的創作人需要有意圖和計畫,一個獨特的作品必需同時是有價值或美感上討人喜愛的。所以聽者是否喜愛這個作品?是基於美感考量或直覺的有趣呢?這些是需要考慮的。因此教師應運用反省思考及鼓勵修改的機會,協助學生發展自己的創作意念。
四、創作的地點(The Creative Place)
創作的地點對音樂教師來說可能是最容易掌握的,因為它常就是上課的教室。鼓勵而不壓制創造思考的教室通常學生的心理感到安全,常常有豐富的聲音做為音源,參予探索的氣氛,允許不成功的聲音探險。學前的孩子需要安置在充滿聲音素材和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與歌曲的環境。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想知道音樂是如何作出來的。他們需要知道如何建立一個和絃,如何混合一些音色來製造音樂的效果之類的。所以學習的地點仍需要提供豐富的聲音探索素材和機會,老師指導即興和創作的工具作也會越來越重要。
貳、以創造思考為核心的音樂教學。
貳、以創造思考為核心的音樂教學
認識了創造力的四個P以後,教師該如何讓自己學會發展音樂教室中的創造性活動呢?基本上,把創造性思考當做音樂教學的重要理念,並且普遍地應用在音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是不錯的作法。以下分幾個音樂教學的面向來討論。
一、用聲音思考(Thinking in Sound)
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用聲音思考。聲音的創造力思考會發生在老師要求學生對所有音樂活動都把想像聲音當做關鍵時。這個簡單的作法帶來許多驚喜,即使是在學生進行認知活動時也一樣,只要加入用聲音思考的創造性活動,總會有許多有令人興奮的經驗。運用想像力想像不同的聲音或聲音的結構,或在欣賞、表演、創作、即興音樂時運用它,總會給學生帶來個別化的音樂經驗。因此老師千萬不要錯過任何一個刺激學生用聲音思考的機會。透過要小學生即興或創作時進行聲音的思考,或者是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國中的音樂欣賞課程,老師可以明確地觀察到學生對聲音的擴散性與聚斂性思考。在樂團練習時發問也是好方法,例如:假如用低音號來吹長笛吹的部份聽起來會像什麼呢?或是想想看生日快樂歌如果用搖滾樂團演奏會變什麼樣子?這些問題都能帶領學生運用音樂的高層思考能力。讓學生發現自己週遭的聲音或是找出可能成為音樂的聲音也是鼓創造思考的可行方式。這些活動在以往教師為中心、少有個人音樂創作的教學方式下是不可能存在的。
二、美的判斷
要求學生對聲音做擴散性與聚斂性思考,難免涉及美感的判斷。這裡要討論的是像如何為旋律配伴奏?如何把同學做的動機進行發展?要從第十五小節還是十六小節開始漸慢?或者是聽了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兩、三次時,要如何找出某一樂段交響樂色彩的運用是什麼企圖?這一類的美感判斷需要有專人引導,而且要有多次的經驗和練習。
不論那一級學校的音樂教學,都少有人會問學生關於美感判斷的問題,因為教學時數的壓力,大部份老師會直接告訴學生怎樣演奏、怎麼唱、怎麼聽、或是怎麼創作與即興。事實上只要花少少的時間引導學生用聲音思考、美感判斷,音樂的學習成果會更有能量,花費在一些排演和反覆練習的時間也會相形減少。
另外一個值得推薦的美感判斷經驗是指導音樂效果。音樂教學中最有挑戰性也最少被提及的就是指導學生認識音樂在理性和感性上是以何種深刻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把美感判斷放入日常學習活動的各個部份,尤其在創造性活動的歷程,老師可以把發現音樂中的感覺的學習發揮到極致。學生透過創作自己的作品和詮音樂的經驗,覺知音樂的力量和意義,這樣的方法遠超過樂譜上的豆芽菜所能表達的。
三、運用創造性活動整合技能
把所有鼓勵創造思考的音樂活動做為音樂教學的核心理念之下,老師也應該運用創造性活動整合技能學習。以指導四年級的直笛吹奏為例,學生學會基本的吹奏方法以及一些音的指法後,老師可以在某一週或二週讓他們用會吹的音作一首短曲或是把課本的歌曲用兩種不同的詮釋方式演奏出來。下學期也許可以讓學生使用某個和絃作一小段的小組即興。等學生吹到六年級或更高階的團隊,讓學生比較兩個不同的演奏版本的詮釋方式,請他們發表對於演奏的不同看法。
把創造性活動融入技能建立的過程中是更合理的作法。研究顯示:有意義的學習必需是透過主動的經驗與背景。器樂學習中如何把音吹(拉)對、吹準、技巧發展、音色掌控等,都是核心重要的部份,但是如果只是依照教本一一的吹過去,而沒有創造性活動的加入,那就像看書或錄影帶學駕駛船一樣,永遠不知道海風吹拂在臉上是什麼樣的感覺。
運用創造性活動整合技能,放入例行的教學活動所引發的影響是深遠的。音樂究竟要教什麼,要如何進行需要事先思考,必要時也要做一些調整。例如:二月和六月是期末不適合排入新課程;或者是進度中少排幾首曲子的練習,多用一些時間探討學會的曲子,讓學生發展更深一層的音樂學習。音樂會或家長參觀日的活動也會因為有學生作品的展演而更加豐富。
四、評量
創造性的教學融入了教活動和課程,評量當然就要相對的調整才合理。沒有任何一種評量方式可以完全地評量複雜的音樂學習過程,所以需要多元的評量,對於音樂的創造思考活動如何評量也是當前需要努力的部份。傳統上音樂的老師只以學生完成的作品或演奏來評分,重視成果,例如:以樂團表演的成功與否判斷其合奏的品質,個人的表演表示個別的成功。樂理則大部份是用紙筆評量來進行。這些評量的方式對音樂學習還是重要的,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學習的結果。
但是傳統的評量方式沒辦法評量學生的學習過程,無法讓我們得知學生是如何用聲音思考、進行美感判斷、以及以創造的方式整合音樂的學習。為了有效關注學習的成果與過程,運用多樣的評量工具是可行的作法。學生學習檔案對於記錄音樂創造思考力的成長是一個可用的方式。這一類的成果檔案不必大,隨著教學的脈絡留存學習的資料,這種方法在專題學習的教學中也常被使用。以三年級的直笛團來說,除了樂譜外,多準備一本空白的五線譜本子,隨著音的增加或節奏符號的引入,學生都可以寫下自己的小小創作,幾小節也可以,日積月累之下,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直笛能力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當然,如果老師再鼓勵學生修改,並且記錄修改的理由,或者把即興與有目標的欣賞記錄與回饋放入,那麼學習檔案就會更豐富了。老師可以把這個記錄作為評量進步與家長參予的架構,而有分級說明的評分標準則可以同時兼顧過程或結果的評量。
這種創造思考為核心的教學評量最好具有相當的彈性,而只就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部份進行評量。創造思考活動不好評,但並非不能評,重點在於我們如何把它整合入教學活動之中。
參、結語
人類生來具有創造性思考、行動和生活的能力,創造力的表現可以發生在作曲、即興的音樂活動中,也會發表在欣賞、律動和表演時。培養對聲音的創造思考可以是音樂教師的教學宗旨,隨時把握創造力的四個P:person、process、product、place,老師可以鼓勵、激發、與釋放更多關於音樂的創造性思考在音樂學習中。
(中文收錄於專題學習師生與家長研習會手冊,90年12月,臺南師院;英文取材自Music Educators Journal, July 2001,19-23)
參考資料
謝苑玫(2005)。音樂的創造性思考。國教輔導,44(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