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一句古话,最近有科学家透过各种高等动物婴幼儿时期的研究获得了证实。人类的童年是所有生物中最长的,在这段岁月中所体验感知的一切,将成为未来终其一生情绪、行为、学习模式的基础,所以,心理学家爱丽森教授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童年当作是这一生的研究发展阶段(R&D),就如同一个企业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离开了童年以后,我们就进入了所谓生产(Production)和行销(Marketing)时期,我们不断在复制和延展幼年时期所获得的经验,并且推广出去让别人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从大脑神经元发展的角度亦是如此,我们的大脑神经网路连结在婴幼儿时期的速度和密度是最快最大的,这时期大脑的可塑性是最强的,随着大脑发展的逐渐成熟,我们虽然能力愈来愈好,但是,其可塑性也逐年降低,到最后,我们就是我们在幼年时期习惯养成后的成人,而要改变也愈来愈难。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会说: 学贵慎始,因为,前面童年的基础,没有提供孕育健康的学习、行为、情绪模式的环境,随着大脑的日渐固化,要改变不良的习惯、行为观念、学习模式就愈来愈发困难。 从蒙特梭利教育借鉴的也谈到: 孩子动手就是在动脑,所以,不要以为零到三岁的孩子什么都做不好,所以大人就什么都代劳,这个黄金时期如果能够提供足够独立的机会和空间,孩子对于自我的评价和观感铁定有极大的差距。 试想一个脑筋很聪明而行动却很笨拙的孩子,对于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评价? 当他发现自己的语言可以改变大人行为,而自己行动时却很笨拙,他就会开始用依赖撒娇的方式驱使大人去做原本他自己必须做的事情,一旦成人也依从他的要求,那么他大脑和身体必须发展的各种感官体验将被剥夺,看似爱他的行为,却变成阻碍他让自己的学习、情绪、行为成熟的行动,同时也是阻碍他聪明的行为,所谓耳聪目明,简称聪明,要能耳聪目明必须得时时去有意义的使用这些五感能力(视听嗅味触),让这些五感发挥适应环境和掌控环境的能力,这才是给予孩子一生中最好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