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专家教养分享(简体) 文件 现代父母的教养原则 --- 幼儿行为标准篇
作者: (浙江萌智)曾聖耀Kevin (10-25 23:31)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0-6岁的阶段,父母应该教导幼儿那些行为,让他们能够顺利的适应未来小社会(学校),是现在重要的课题:

 

    笔者这十年幼教生涯中, 做家庭教养谘询的工作就占了六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我看到许多同样年龄段孩子的问题重复出现,而且不管在台湾或大陆,两岸的父母困扰也都相当类似,我今天希望跟各位分享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在家中的教养原则究竟应该依循什么标准来进行?我认为在家中的家规必须与社会上共同认定的价值相挂勾,例如:物有定位,物归原处,这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适用的规则,这就表示我们应该在孩子能力上可以做到的时候要求并教导他遵守:

 

    又比如: 常说”请”,”谢谢”,”对不起”是任何一个地方或文化都鼓励的, 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教导的事物,再者,我们对于家中成员的物品应该先问过再拿取或使用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这也是往后进入了小社会(学校)中受大家欢迎的行为,因此家中就必须先建立这样的规则,因为孩子的第一个学校是家庭,家庭所学习到的与外界社会规则愈一致,未来到了外界的社会愈不用再次适应, 否则,在家中能为所欲为,可是一到外界的环境一旦被要求就会很不能适应,需要适应的时间往往就更长,父母也就更加辛苦。

 

    溺爱与疼爱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没有原则(端看成人心情或情绪)的爱,在六岁以前的孩子,秩序感的建立是他们情绪稳定的重要因素,每天重复会发生的事情渐渐就会变成他每日的期待,当这个秩序感被打破时,他们就会感觉不安焦躁甚至恐惧(根据不同性情的孩子会有不同反应),既然孩子未来不论如何都要上学校,那么就应该准时送他们上学校,不能因为今天孩子有一点情绪就依着他留在家中(生病除外),这样,只要有一次经验,下次他出现厌学的机率就几乎是百分之百,毕竟学校不可能像游乐场或家中那么自由自在。
 

    如果孩子长期厌学,应该与教师充分沟通,然后运用间接沟通法与孩子讨论在学校的状况,找出实际的症结点,究竟他厌学的真正理由是什么?例如:妈妈可以拿一张纸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画在纸上, 并和孩子分享, 然后也拿一张白纸让他画, 然后可以询问他画的线条代表什么, 即便他不可能像大人画得那么具体, 但是在画的过程中她已经把内心最关注的情境在画上面纾解了, 所以, 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画中有话", 这是与幼小孩子之间很好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