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专家教养分享(简体) 文件 发现孩子独特的先天性情–因材施教科学的基础
作者: (浙江萌智)曾聖耀Kevin (10-25 23:31)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父母现在最大的疑惑是现代资讯如此发达, 网路上的育儿知识多如牛毛, 究竟哪个专家讲的才是对的? 总有相反意见和做法, 往往让新手父母无所适从。别人可行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 往往大部分都不一定管用, 其原因就是我们假定所有同年龄的孩子都应该有同样的表现和性情, 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先天的性情和特质(气质)是什么? 而这些专家或其他家长所讲的只是某一种类型孩子的特质有效的方法.

 

    因此, 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材, 我们才有依据来给予适当的教养方式, 同时我们才能判断我们的孩子是否符合那些专家所说的类型, 并进而采取这样的方式. 这些与生俱来的性情,往往会左右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因此也会影响我们教养上的差异,根据美国气质学家汤玛斯和却斯的研究,气质可以分为九种: 趋近()性、活动量、规律性、坚持度、情绪本质、反应强度、敏感度、适应性、注意力分散度。

 

    举一个例子: 趋近性高的孩子(对于新的人、事、物、情况、环境都采取乐于接受的态度)的教养方式和一个相反类型(趋避性高)的孩子就完全不同, 趋近性高的孩子在0-6岁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安全意识, 因为他们很可能对于学习有很高的热忱, 对于学习新事物很有兴趣, 但是因为对于陌生人过于友善, 一根棒棒糖可能就把他带走了; 相对的, 趋避性高的孩子在0-6岁阶段, 这种孩子往往非常小心, 他自己非常有安全意识, 只是对于新的事物刚开始都会本能性的抗拒, 如果我们不理解他有这种特质, 过于顺从其意愿, 则往往会让他"拒绝成习", 以至于错过很多好的学习或尝试的机会, 我们对于这样的孩子都要这样告诉他:"任何事情都要先试过了, 才有权利说不要, 例如: 这个没吃过的食物, 可以尝一点点, 尝过后不喜欢, 才能说不要."

 

    我在各地演讲时会提醒家长要常常问老师以下三个问题: 我的孩子在学校最喜欢做什么? 最能做什么? 最习惯做什么? 因为, 我们的大脑因为遗传和环境因素, 每个人的大脑连结的结构往往会有些许差异, 这一点点的差距, 往往就会决定我们生理上及未来心理上对于外界感知能力的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豪尔嘉德纳于1983年在心智结构这本书中提出多元智慧的观念后, 全球的教育界(包括中国现在的教育走向)因而开启一个全新视野, 持续关注孩子的优势, 因此, 这个评量的目的就是要说明主要照顾者透过对于孩子行为的了解认识其优势智慧在哪里, 蒙特梭利教育提供丰富而友善的学习环境, 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 发觉自己的优势, 丰富而有秩序的蒙特梭利环境就是在帮助孩子在每日进入教室中找到自已在此时的发展上需要的能力, 他们在面对自己每天在教室中的工作, 寻求适合自己目前的发展需要, 然后, 透过专注且不断重复地练习(大脑神经元连结的稳固化进而建立起能力)的方式, 渐渐对于自己优势能力的信心透过体验的过程, 日益增加. 所以, 在蒙特梭利教室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每天进入教室中找到自己小小的成功, 这些每日工作的这些成功经验, 就是他们透过体验而产生自信心的心理基础。

 

    所以因材施教是幼稚园要与家长一起努力达到的方式, 透过家长教育与科学工具结合学校教师的协助和引导, 让每一个这里的孩子都能够因其才适其所。家庭和学校是共同教养孩子的合伙人, 孩子的身心素质也必须从家庭与学校两方面来观察才能看到孩子全面性的发展, 这也是这样的评估很重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