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SecDA) Ariel (04-27 18:05) |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
SIZX
|
|
匿名
|
|
|
为什么这么说,人有身体的我和心理的我?他们怎么影响孩子的生活?
|
|
SI咨询师
|
|
|
身体的我们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冷了就需要穿衣,当我们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下降的时候身体就会生病,生病就要去看医生,这些都是我们的基本需求,同样如此,心理的我也是有需求的,这种需求就是被呵护和关怀的需要,当然,爱和关怀不是要来的,也不是我们主观上赋予的,而是孩子或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的,所以父母有爱更要有知识,不要把爱变成了孩子成长的阻碍,要让他们的身心统一和谐的成长与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心理需求分成生理及活动的需求、被爱被关怀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自尊心的需求、好奇心的需求和成就感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是从生理向心理逐渐过度的过程。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及活动的需求,每一个人都需要营养与休息,来应付器官成长、身体成长的需要;同时也需要透过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满足新陈代谢及运动成长的需要。当一个人生理及活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出现慢性疲劳症、适应欠佳、学习、工作低成就。爱与被爱是人类生命本质中最殷切的渴望,当一个人的生理及活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开始寻求被爱、被关怀,从谁那里得到自己最能感受到的爱与关怀,就与谁建立双方彼此都满意又稳固的亲情依附关系,从而建立「自我价值」感,进一步产生自我「安全感」以及对他人的「信赖感」;而在人际互动中,人们与谁的依附关系稳固,就愈能听从这个人的教导而顺利社会化。如果被爱、被关怀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在情境中就无法听从他人的指导与指示,造成社会化困难,自我价值及自尊心脆弱、人际关系不良。归属感的产生源自于个人在情境中感受到被爱、被关怀,并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信赖感」,得以顺利地从家庭「内」到「外」逐步地社会化,进而能够于各种情境中产生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当一个人没有归属感时,在情境中无法肯定自我价值,呈现适应性欠佳状况。我们说外在刺激引发内在动机,当一个人能够在情境中感受到自己被关怀被接纳,建立了良好的自我存在价值,就会进一步衍生出自尊心,而自尊心是一个人自己打从心理看的起自己的来源,如果自尊的来源不够丰富就很容易发生「适应欠佳」的现象,可能有1. 内向性行为2. 外向性行为3. 精神生理反应的发生。只有一个人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才会愿意打开学习心窗,产生好奇心,好奇心是想学的开始,而成就感是自动自发学习的原动力;当好奇心与成就感不足时无法自动自发学习和工作,容易产生学习、工作低成就;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只有在心理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充分的在情境中展现自我,当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了自身的状态,才能够做最好的发挥,创造更健康快乐的人生。
|
|
 Loa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