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亲子篇文章分享(简) 文件 不要问画画中的孩子「你在画什么?」
作者: 作者:宋嘉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课程与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02-14 18:24)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孩子到了34岁的年纪,渐渐开始懂得用各种象征形式与符号来表征这个世界,其中一个方式是绘画。当孩子画画时,不知您有没有留意到自己对他说话的内容呢?

成人的介入

当我在学校附属的幼儿园实习时,有一件这方面的「小事」让我记忆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岁多快4岁的Nathan正在用色笔画画,很自然地就顺口问他一个几乎每个旁观者都会问创作者的问题:「嘿!你在画什么?」结果得到的是小画家无言的响应。为了打破这沉默的尴尬,我接着问他「要不要看看我画的?」然后我就去拿了一些纸和画笔,秀给他看一些我画的东西。

没想到,我的一举一动都被班上的Fati老师看在眼里。她赶快跑过来阻止我,叫我不要帮他们画画,因为他们会模仿我的画法。让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达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范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创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听完她的理由,我有点愣住。有这么严重吗?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坏事吗?将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划分得这样清楚,一定对吗?还有,孩子难道没有判断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会模仿大人,然后告诉自己:「我是笨蛋?」这里其实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成人与儿童这两种本质的假设,也牵涉到成人与儿童间关系本质的假设,本来就各有立场、公婆都有理,不容易争辩出结论,我也就不多说什么。

成人的问题

经验老到的她,接着指出我在与Nathan互动时所犯的第二个错。她说,当我们在看孩子画画时,要避免问「What are you drawing?」这样的问题。因为这对他们来讲有时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34岁的孩子不见得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么」。更何况画画这种偏向抽象与艺术创造方面的活动,她们更不容易确定她们在画什么,或一定要画什么。换言之,「是什么」、「画什么」、「做什么」……等这种种指涉行为目标内容的问题,是属于成人式的问题。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视过程更甚于目的的。先设想好一个目标、然后按部就班去达成,是成人(科学)世界的理性逻辑。孩子随性之所致的天马行空,当然对不上成人的思维方式,也就不会给我想要的答案。因此,问小朋友这样的问题,很容易造成沟通的无效与中止。

而且,问这种问题还有另一个缺点,就是很容易将答案局限在固定的一对一(也就是一个符号指称一个被指)答案模式。这种问题不容易引发有弹性的对话。比如他一定要回答:「这是……」。假设他回答:「这是蝴蝶」,或「我在画蝴蝶」,观者很自然地就会在心中将他画的蝴蝶与真实世界的做对比,而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种以真实世界的蝴蝶为「标准答案」的评论,特别是相像与否的评论。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当然获得「好像不太像喔」这样的评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就结束对话,因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与词汇,她也不知该如何辩驳。即便画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给她赞美,通常小孩也不会对妳的赞美做出太多响应。沟通还是很有限。

「谈谈妳的画」

那么,该怎么样引导绘画中的孩子多说一点话呢?Fati老师告诉我,「谈谈妳的画」(「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开场白。听到大人问这样的问题,孩子多半会比较愿意与妳谈。此外,我们还可以试着对孩子画中的形状、线条、颜色等做出鉴赏。例如,「你的画里有好多又红又大的圆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蓝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认为……」、「妳想……」或「妳觉得……」这样的句子。用这样的提问法,通常预设并暗示「你一定有东西要说」或「这作品一定有什么故事性(story)」的立场。即便孩子原本作画时根本没想这么多,却会因为受到问题里的暗示,而自然引发思考与回答。而这回答当然就包涵各种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当妳不能避免一定要问她她在画什么时,也不要直接问「这是什么?」,而可以试着拐个弯,加一个「认为」在问题里,变成「你认为这是什么?」这样的问句,在心理上会拉开孩子与作品的距离,帮助她退后一步,站在高一阶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画,让她从创作者主观的角度换成观赏者客观的角度,这样转换心理视角的小暗示,对孩子的思考和语言来说是较具难度的训练,能帮助她抽象概念的发展。

申论题的对谈方式

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在34岁时已经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雏形,这段时间是抽象思考与丰富心灵世界将大幅进步的开始。然而,她们知道的远比她们所能表达的多。因此,与她们对谈时,多使用「认为」(think)、「想象」(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内在心理状态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认知到自己复杂的内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觉。将这些容易引起对谈的小技巧用毕后,最后才是记得要去赞美孩子的创作:「太棒了」、「妳画得很好」、「我很喜欢」等等,然后结束交谈,让她继续自由发挥。这一切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就是多用申论题的方式去与孩子说话,而不是用简答题,甚至是非题的方式,扼杀孩子练习表达的机会。我这才进一步了解,Fati老师并不是不愿意与孩子互动,而是希望我们大人在与孩子说话时,能时时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对孩子具有的无形影响力和权力。在没有标准答案与正确答案的艺术活动上,成人更要谨记,用对等的立场,理解孩子独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泼丰富的言语和思考,这才是帮助孩子发展的真谛。至于,将孩子的画与真实世界做「比较」,或者将孩子的画与老师的画做「比较」,然后让她向真实世界趋同,向大人老师看齐,除了只能让她增进「绘画技巧」之外,并无助于人格与心灵的全面发展。

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国度里,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妳在画什么?」其实是很煞风景的一件事,让人完全沈浸不到创作的乐趣里头去。管她画的是什么东西呢?孩子有没有因此得到乐趣、有没有学到抒发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