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習理論』:也就是觀察模仿學習;Bandura於1978年提出。模仿或觀察學習的內涵是指個體會去記取觀察模仿對象所做的,而個體從來未曾做過或不會做的某特定行為;或是針對某特定情境下,做出與模仿對象相同的行為或反應。 此觀察模仿學習必須要經由文化營養通道(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社會覺)等等知覺,對週遭的訊息或刺激加以接收,並將所觀察到的智慧表現(新行為和新反應)在大腦中經過「訊息處理過程」,以認知表徵(我所看到的圖形與形象)及認知電碼(我所看到可以用文字敘述的東西),儲存到大腦的【長期記憶行為儲存庫】之後立即或是之後在類似的自然生活情境中,將「長期記憶行為儲存庫」的內容轉換為「行動」,於是做出模仿學習到的智慧表現(新行為和反應)。 當孩子進入幼稚園及小學之後,他們所模仿學習的對象除了家人以外,還會擴展到下列人物: (1)孩子傾向於模仿很會引導自我增強及社會增強的「老師」,也就是會讓個案感覺到較多 (2)孩子傾向於模仿在各方面都與自己相似的「同儕」。這些相似點包括:氣質、性別、年齡、稍高一點的能力、做事靈巧度、族群….等原因,而其中以「安樂型」且溝通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最容易成為被模仿的對象。如果有好幾個這種被模仿的對象,則以會表現出合作性遊戲(及較會關懷別人)的孩子最會被模仿。 (3)由於人類可以透過「語言」來模仿,因此孩子會傾向於模仿那些他喜歡作為模仿對象的人所說的話。(例如:孩子最喜歡奶奶,就會聽奶奶的話把鞋子放好,並且向奶奶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