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理論被譽為人本心理學之父,是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分別與行為學派與佛洛伊德學派相抗衡。 人本主義心理學( Humanistic Psychology )是當代美國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國心理學 20世紀初,精神分析學派及行為主義心理學在美國流行。由於精神分析學派過份重視性慾本能強調人的潛意識動機,而行為主義就強調刺激反應理論,強調外部環境條件對行為的制約性,否定人類的意識的作用。所以馬斯洛為代表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為,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學派﹔把心理學建立在對動物行為研究和對精神病患者的病態心理研究上,抹煞了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貶低了人的意識和個性的有價值品質。他們反對佛洛伊德的生物還原論,強調既要看到人的本能,更應看到人的特有潛能,認為個人與社會並無本質的矛盾,不必對心理的社會衝突抱悲觀態度。他們也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強調遺傳內部複雜動機系統在人的行為中的作用,認為物質、社會、文化環境能夠促進或限制人的潛能實現。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心理學應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研究健康的人格,研究人類中的出類拔粹者,因此與前述精神分析及行為學派有明顯的分歧,因此心理學界稱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心理學中的第三種思潮。1962年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它是美國心理學會第32分會,該學會是同一觀點學者的廣泛聯盟,沒有嚴密的組織和特殊的綱領,只有四項工作原則代表了他們的基本觀點: (1)心理學的首要研究對象是具有經驗的人。 (2)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研究經過選擇的人,關心的是創造性和自我實現。 (3)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研究對個人和社會有意義的問題。 (4)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提高應成為心理學主要涉及的範圍。 人本主義公推領袖是馬斯洛,現在的主要人物是羅傑士,共同發起人還有新精神分析學派的荷妮、佛洛姆、沙利文。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梅,機体心理學家戈爾茨坦,發展心理學家比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