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 文件 遇上現代文明病「自律神經失調」
作者: (鉅微)管理者 (08-05 18:05)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案例分享

  這一兩年來,小劉的工作內容及業務量有增無減,甚至上頭對於工作績效的要求也盯得緊,身為第一線主管壓力更是如潮水湧來。常要加班不說,連休假日都得要隨時掌握同仁們的狀況,導致最近這一年來,身體開始出現一些莫名的疼痛,一開始只是容易肚子痛、腸胃不舒服,但後來是經常性的偏頭痛或冒冷汗,偶爾還會有出現胸悶、心悸。不得已只好去醫院檢查,從心電圖、超音波、照胃鏡甚至還有電腦斷層,結果各科醫師看完檢查報告後,除了腸胃科醫師說有輕微胃潰瘍之外,其他的醫師都只說了一句:「一切正常」。反覆下來,醫生提到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建議他先去找身心科看診時,才想起這半年多來不論在工作上或下班回家後,情緒確實變得容易生氣且沒耐性,時常會跟下屬發飆,質疑工作進度;也開始對小孩大聲斥喝,這些情況都是以往很少發生的。

認識「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接線的個案管理師發現小劉的諸多症狀似乎都呈現出「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雖然這些症狀短期間不會造成對生命造成威脅,但如果長期未能正視,將導致身體諸多器官機能逐漸無法互相協調與正常運作,因此及早了解正視它才是上策。

一般人在睡覺時還能正常呼吸、心臟還能跳動、胃腸持續消化食物,這些都是靠自律神經系統的協調運作,才能讓人們在晚上休息時,各器官持續正常運作。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二部份,如果把人體當一部汽車來比喻,交感神經就像是「油門」,而副交感神經則是「煞車」。當人在面臨壓力或緊急狀態,交感神經活性會增加,開始分泌腎上腺素,使心跳、呼吸加速。當壓力消失後,換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使呼吸放慢、心跳減速、腸胃恢復消化功能,使人心情放鬆。正常情況下,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會自行保持微妙的平衡,能夠隨時應付偶來的壓力或突發狀況,對人體、心理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長期」處在壓力情境下,作息、飲食不正常、長期的負面情緒,都會影響自律神經正常的功能,導致該發揮作用時卻動不了,該停下時卻持續加速中,造成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面對壓力時的自我因應

  不論是中醫或西醫都同意「壓力」是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而且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病,而是「功能失調」的一種情況,更非不治之症。

  一般而言,經常處在壓力下的人,交感神經活性會變得高亢,以提升精神、體力來應付壓力。當交感神經活性上升時,副交感神經活性也必須隨著交感神經活性一起升高,如此才能維持較佳的健康狀態。但對多數人來說要能長期維持這樣的狀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因此今天才會出現各種類型的失調症狀。

     個案管理師協助小劉重新檢視過去這段時間的工作生活狀況後,他才意識到這一年多的確太專注在工作勤務上,連休假時滿腦子都還牽掛著工作無法放鬆休息。

  總結來說,只要我們能夠做到該工作時工作,該休息時就休息,加上三餐飲食正常,以及適度的運動,這些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自然就會逐漸消除。但是對小劉來說,這卻是目前最困難的,因此個案管理師與他討論了幾個循序漸進的做法。

 1.    學習「自我覺察」與「暫停」

    「自律神經」是負責控制身體內許多器官的「開」與「關」,「加速」或「減速」。但當大腦過度要求使用時,則會導致這些開關動作出現疲乏,甚至導致錯誤動作。心理諮詢顧問協助小劉學習察覺自我身心狀態,並練習在出現壓力癥狀時,即可以透過一些技巧的運用例如:腹式呼吸或放鬆訓練,透過練習「暫停」,學習讓身心壓力暫時的中斷將是首要的功課。當然,如果能請幾天假期,讓自己「完全」抽離工作去休息幾天,也是短期可行的做法。

2.    別忽略睡眠與運動的重要


    不論中醫或西醫,都認為最重要的是「好的睡眠品質」,與正確的就寢時間。中醫非常重視「子午眠」,亦即晚上11點至凌晨1點,以及中午的1點前,都是幫助自律神經恢復的最佳時間,如果能夠把握這個時段讓身心充分休息,即便需要早起,遠比熬夜後的補眠更不會造成身體的疲勞或負擔。除了充足的睡眠之外,如果能配合適度的有氧運動,透過較深且長的呼吸也能讓副交感神經活絡,其他諸如:快走、騎腳踏車或爬樓梯等活動,也能減少長期壓力對身體機能的傷害,亦能改善緊繃僵硬所造成的酸麻疼痛等不適症狀。

3.   鍛鍊你的好腦力,再加上令人愉悅的食物

         當我們面對這些事件或情境時,如何讓自己擁有更積極、正向的態度與想法,對事件做出正確的判斷與回應,如此才是有效避免壓力過度上身的作法。再者,大腦中有許多關於穩定情緒與減壓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GABA等,亦可以透過多攝取好的植物蛋白質、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C、以及富含B群、鈣、鎂、鋅的食物來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與正常分泌,這些都是很好的的預防與保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