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孩子的收拾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掌握「及早培养」的原则。很多爸妈都是在孩子长大后,才觉察到生活能力的重要,其实,生活习性的养成也有所谓的「关键期」,若是从小过于宠爱、疏于教导而延误学习,不仅生活能力不足,也连带影响到待人处事。 一般说来,一到三岁是养成生活能力的黄金年龄,生活中的任何经验都可以成为学习素材,建议爸妈先把握以下原则: 1.针对归属感,掌握教导时机:孩子从两岁左右开始,有一段时期对东西的「归属」会相当坚持,他会很清楚哪件衣服是谁的,哪样东西该放在哪里,这个时候可鼓励孩子用完东西后自己归位。 2.让孩子感受成功的收拾经验:请年幼孩子先尝试帮你找东西、放东西,一方面让他熟悉东西的固定位置,一方面在他完成任务后给予鼓励,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快感,培养自信。 3.布置适合孩子自己整理的环境:期望孩子整理的项目,应该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例如:收拾用的箱子、抽屉、书架等高度适合他的身高,开启方式适合他使力,打扫的工具放在他拿得到的地方。 4.清楚地托付工作,培养责任感:被托付责任的孩子,才懂得责任是什么。爸妈可视孩子的能力,将家中的整理工作托付一两件给孩子,例如:擦茶几、把广告纸放进回收箱等。 5.接纳孩子与你处事方式有差异:不同特质的孩子也会表现出有洁癖或大而化之,如果孩子与爸妈对收拾成果的看法有很大差异,最好先以鼓励或肯定的态度对待,观察他是否乱中有序自成道理,或让他慢慢发现有「收拾」的需求而自动采取对策。 虽然,爸妈自己整理通常比让孩子学习整理既快又容易,但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机会,孩子才能学习、成长。他不仅要学习做事的方法,他也同时在学习面对事情的态度。 *好习惯,从收拾玩具入手* 「收拾玩具」是爸妈常感困扰的事,却是很好的学习情境之一。孩子收拾玩具的经验需要不断地被教导,才能让孩子在混乱、多样化的玩具中找出收拾的头绪。收拾的时候非常需要发挥「分门别类」的能力,建议爸妈透过以下策略引导孩子: 1.帮每一类玩具找个适合的家:培养收拾玩具的能力,首先是教孩子将不同类别的玩具放在一起,例如:乐高积木、娃娃家、黏土工具组,这些都是幼儿常有的玩具类型,只要购置几个易于收纳的收拾盒,并在外盒贴上照片即可,整套的乐高、拼图则可保留原包装盒置于固定位置。 2.选购玩具时也学习考虑收纳:采买玩具要有计划性,除了考虑好玩具的条件外,玩具日后的收纳问题,在采买时就需要一并考虑。尽量减少购买体积过大、外型不规则的玩具,以免造成收拾困扰;每买一个新玩具时,可和孩子讨论:玩具应该住在哪一个「家」,藉此强化孩子的分类与归类能力,也能引导孩子正确地收拾。 3.建立玩玩具规则有助自我管理:为了保持孩子对玩具的新鲜感,建议将家中的玩具分组整理,固定时间轮替收藏运用。这样安排,不仅孩子玩玩具的新鲜感、专注力增加,由于摊放在手边的玩具量减少了,孩子自行收拾的难度也会降低。 4.汰旧换新,安排特定大扫除时间:玩具玩好就收虽然很理想,但孩子未必时时刻刻都做得完善,爸妈可以选一个固定时间和孩子一起收拾,一方面让孩子学习收拾的方法,做必要的清洗整理,另一方面也检查是否有需要淘汰的,或是参与跳蚤市场活动,为玩具找到新的主人,延续玩具的生命及再利用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