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親子篇文章分享 文件 摟著抱著批評孩子:給孩子愛的肯定
作者: 徐冰 (01-28 15:04)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我們經常會說:
  你再這樣,媽媽不愛你了……
  你再這樣,媽媽就把你關到黑房間去……
  你再這樣,媽媽就把你扔出去,讓乞丐把你抱走……

  對孩子而言,這樣的對話是一種愛的剝奪,是天底下最殘酷的懲罰。它讓孩子幼小心靈充滿了擔憂和恐懼。

  摟著抱著批評孩子:給孩子愛的肯定
  --------
  晚飯,阿風拒絕吃飯,還出奇的倔強。

  媽媽很生氣,很無奈,卻也不想用「跟著屁股後面喂」的辦法來妥協。不吃就不吃吧。

  媽媽自顧看書。滿屋的悶悶不樂。

  8點過後,奶奶看不下去,提出給阿風泡奶粉、吃麵包。

  阿風點頭同意了。

  媽媽不願意奶奶這麼寵著孩子,不把三餐當回事,但又不想跟老人家當面衝突,只好睜隻眼閉隻眼,繼續沉默不語。

  阿風卻再次發飆。

  先是堅決不讓奶奶泡奶粉,一定要媽媽泡,然後很過分地要媽媽把麵包一塊一塊撕下來喂給他吃。

  這下媽媽真的生氣了,強忍怒火,沒好氣地說:「你自己撕了吃。」

  阿風號啕大哭:「我撕不下來,媽媽,你幫幫我啊,你幫幫我啊,我不會啊!!!」傷心欲絕的樣子。

  媽媽不為所動,語氣變嚴厲了,說:「自己會做的事情為什麼不做?媽媽不會幫你的。」

  阿風眼淚鼻涕一大把,又哭又嚎,還堅決不碰面包,好像麵包是會咬人的怪獸。

  一屋子的心煩氣躁。

  媽媽很疑惑:「今天阿風為什麼這樣無理取鬧呢?」

  冷靜下來想了想,「最近孩子的叛逆、固執真有點讓人頭痛。?今天,我很為他不吃飯生氣,阿風一定感覺到了。他會不會是想通過哭鬧來求證什麼?」

  媽媽深呼吸一下,讓自己的語氣儘量委婉:「媽媽很愛你,也很願意幫阿風的。但是,媽媽只會幫阿風做阿風真的不會做的事情。阿風會做的事情,還要求媽媽幫忙,那是偷懶。這個忙,媽媽是不幫的。」

  這一番話後,阿風的哭聲明顯緩和,他試探地看了媽媽一眼,語氣也緩和了:「媽媽,你幫幫我,好嗎?」

  猜測得到了驗證。

  媽媽輕輕摟住阿風,用肢體動作再次重申了自己的愛:「不過,哭鬧是不會換來媽媽的幫助的」。

  此時的阿風已經從炸了毛的小公雞變成了一個委屈的小雞仔,緊緊靠在媽媽的身上不斷抽泣。媽媽更緊地抱著阿風,把麵包遞到阿風的手裡。

  大概5分鐘後,阿風終於抵制不住麵包的香味,自己撕著麵包吃了起來。

  媽媽及時肯定:「看,阿風自己會做,對嗎?」

  阿風點點頭。

  經歷了這件事情,我開始反省: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行為準則,知道自己行為的對和錯,只是無法控制自己,同時想試探成人的底線和標準。

  當他做了一件他認為可能不大好的事情的時候——

  如果你的態度是無所謂的,他會鬆口氣,進一步地挑戰你的底線;如果你怒氣衝衝地斥責,他會有所收斂,但敏感的孩子又會擔憂: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於是他開始盡其所能地吸引你的注意,用各種不合理的要求來糾纏,這一切都是為了試圖驗證「媽媽還是喜歡我的」。而這往往引發成人新一輪的斥責。

  善和惡的迴圈,往往在一念之間。一個愛的肯定和表示,會讓一切恢復原有的軌道。

  批評孩子,摟著抱著更有效。

  觀點:
  --------
  「嚴師出高徒」。

  「嚴」,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中通常是被推崇的一個字眼。但「嚴格」與「嚴厲」並不等同,我們管教孩子時往往趨於後者,而且僅僅是表面和外表上的「嚴」。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大人自然而然選擇的位置就是站孩子的對面,希望孩子看到自己嚴厲的眼睛、生氣的臉龐,聽到憤怒的嗓音……可這恰恰會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大人的怒火上和對懲罰的擔憂上,忽略了對自身錯誤的反省。

  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它們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孩子能夠審視自我行為,做出調整的話,首先應該滿足孩子前三者的基本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文中提出。

  作者: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