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沉默应对 该怎么办? 【联合报╱文/黑狗狗(曾任完全中学辅导教师)】 这阵子网上常使用「BJ4」(谐音:不解释),这是当一个人想传达出他的想法却又懒得解释一大串原委时就会这么说,发音念起来诙谐。但是,当孩子开始不像以前那样会解释他的想法、变得不说话,甚至将沉默作为沟通的方式,身为大人的我们也能像看待网络语言那样轻松地一笑置之吗? 你家的孩子「变」沉默了吗?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的家长多有类似经验:「奇怪,他以前都很喜欢跟我讲话,问他事情也都会回答,也会以我的意见为主,怎么现在不但不太听我的话,甚至都不讲话了呢?那个听话的孩子哪里去了?」 「沉默」为何让人难受?先问问自己,面对孩子的「沉默」,你的感觉是什么?紧张?担心?还是生气呢?沉默之所以令人难受,一来当然是因为「说话」已经是我们再习惯不过的沟通方式了,「你不讲话,我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对长辈而言,问了话却得不到孩子的回答,也会觉得不受尊重。但是你有想过吗?孩子的「不说话」是不是碰到了我们心里某一个不愉快的经验呢? 一,是否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回话是不礼貌的」? 二,有没有可能是我们曾经认真的要说些重要的话,但被我们觉得重要的人给忽略了? 三,有没有可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是很孤单的,常常不被注意、不被重视呢? 如果是第一个,那是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的,那我们有必要再去看看:「这些以前大人所教的,全然都是对的吗?我自己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如果是二或三,相信那对每个人都会是满受伤的经验,即便我们长大成人、当了父母亲、甚至忘了这些经验了,可是这个伤却还是巧妙的住在我们内心的某个地方。每次在遇到相似状况时,它就会悄悄刺痛我们的心。这样说来,孩子「不讲话」只是一种行为,而让我们这么不舒服的,却有可能是那些深埋在我们心中久远的、难受的事件。 面对沉默,我们可以做什么? 你一定也有沉默的时候吧?不讲话是因为什么呢?可能是不想讲、不知道怎么讲、不知道该不该讲、不敢讲、不爽(对某人)讲,甚至是「哦!原来这要讲出来啊」。 聪明的家长如你,大概都知道自己孩子沉默当下的心情是什么。如果真的没有把握,可以试着表达关心就好(关怀的眼神、温柔地拍拍肩、给一杯茶),等到你觉得孩子情绪比较稳定时再邀请他说说看。然而,一般的状况,「倾听」会比「批评(如:这件事情你做得不好…)」或「建议(哎呀,你应该要…)」来得更安全一些。 其实,你懂孩子的心情 每个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专家,我相信你多少都懂得孩子心情,但光是面对他们的不言不语,自己的情绪可能就会被引发了,再加上无法与他们沟通的挫折感、以及兼顾工作与经济的种种压力,常常在一瞬间就会跟孩子爆发冲突。 所以下回当孩子选择沉默时,不妨试着先关心他们,当他们愿意说出口时,记得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再宝贵不过的机会了,耐心地听、不轻易批评或给建议。多多累积这样的沟通方式,相信你也会是青少年喜欢聊天的对象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