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幼儿保育系施宜煌助理教授提及,我们常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说。施助理教授则进一步指出:「一生之计在幼儿阶段」,这是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诸多研究也指出幼儿阶段的可塑性强,如果爸妈能善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爱己、爱人、爱物的价值观,孩子将来易于成为懂得尊重与关怀生命的人。 「结合生活」的教育 施宜煌助理教授强调,学龄前的小朋友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 (Piaget)所谓的「感觉动作期」、「前运思期」,尚无法进行较高层次的认知思考,更没有像成人一样拥有较为丰富的生命经验。 所以,幼儿生命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善用「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只要是环绕在孩子身边的人、事、物都能成为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例如:亲人的过世、妈妈正怀着宝宝时,爸妈都可以把握机会与孩子进行生命议题的讨论,让其明了生与死都是自然的现像,爸妈不需要用各种方法掩饰。 此外,爸妈也可以让孩子栽种植物,让其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再者,爸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例如与孩子讨论:「如果植物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做呢?」让孩子在栽种植物的过程中,学习对植物的照顾与关心能力。 新闻:收养街猫,叛逆儿有了柔软心 桃园市中圣里长崔美瑛原本讨厌猫,因处理流浪猫问题, 6年前推动里猫 TNR计划,一家人成为猫奴,尤其 4年前收养的独眼老猫「虎克」,让桀骜不逊的次子变得心地柔软。 「会开始养猫,始自 4年前,里民通报发现 1只比狗还大的虎斑猫。」因巨猫的左眼失明,兽医评估已经 9岁,崔美瑛就读小学的女儿认为不会有人领养,哀求她将猫留下,当她斥责猫将装在脸盆的猫砂打翻,正值国三叛逆的次子为猫说话「妳有一天也会老」,她立刻闭嘴,去买猫砂盆,就此巨猫留了下来,因独眼的特征而以「虎克船长」命名为「虎克」。 崔美瑛说,次子原本成绩普通而且叛逆、爱顶嘴,自从养了虎克,每天与猫有说不完的话,变得轻声细语,猫一举一动都能逗次子开心,由于虎克每天清晨 5点就会叫醒次子,陪着读书,次子基测一举考上国立桃园高中,众人不敢置信,「那是虎克的功劳」。 虎克 2年前过世,崔美瑛说,虎克给了一家人 2年美好回忆,现在家里收养 3只流浪猫,事隔至今,谈起虎克就落泪,「谢谢虎克改变我的孩子,教我们学会爱! 」 (数据源╱联合报) 爱人能力需要学习 在爱中成长
什么是爱人的能力呢?施宜煌助理教授表示,所谓爱人的能力就是能够去关心他人、关怀社会的能力,这些也都是需要学习的;孩子如果在缺乏爱中的环境成长,将会导致许多生理与心理的负面问题,例如,如果对孩子施以身体或语言暴力,孩子不但不会因此修正任何行为,变得懂事乖巧,反而只会让暴力在孩子的心中滋长。 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以身作则,先带给孩子光明的思想,做到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付出耐心,唯有当孩子本身必须要先拥有受到关怀的经验,感受与了解什么是爱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把这样的经验转换成爱人的能力。 绘本力量大! 共读绘本 + 开放性问题
施宜煌助理教授认为,使用绘本与孩子共读,是引领孩子认识爱、认识生命的好方法之一;例如,爸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阅读绘本《爱心树》,绘本中的故事讲述透过苹果树与小孩间的互动,让孩子了解施与受之外,同时也能感受到什么是无条件的爱有,然而这种无私的奉献与爱,也正如每一位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一般,是不求回报的。 除了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故事外,也别忘了从故事中引发出一些问题,例如,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爱心树有没有什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你觉得故事里的大树跟小男孩彼此相爱吗?为什么呢?」与孩子互动讨论也是亲子共读绘本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尤其可以藉此跟孩子讨论有关价值观的问题。 喜欢自己,也尊重不一样的生命 财团法人罗慧夫颅颜基金会执行长王金英表示,鼓励小朋友自己发想故事,创作做出的绘本,更能贴近小朋友的理解,被小朋友所接受,罗慧夫颅颜基金会自 1995年起,每年都会举办「用爱弥补儿童文学奖」,广邀小学学童以图文创作的方式参与,并将得奖作品以儿童绘本、话剧、晨间说故事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推广,就是希望让一般孩子认识并学习接纳不一样的生命!
虽然每次的主题都不一样,但是都紧紧扣住「 喜欢自己,也尊重不一样的生命」的核心概念,因此,也常常被许多老师们选为「生命教育」课程教材之一;王金英执行长说,未来更希望能将每一本绘本都以中英对照的方式出版,让小朋友的作品在国际发光,感动更多人! 财团法人罗慧夫颅颜基金会执行长资源开发组营销企画专员李美宝谈到,像第十四届得奖作品《我不是怪女孩》,描述主角因为一次意外,使得尿袋不离身,刚开始遭到同学欺负,连老师都不体谅,时常遭受同学的嘲笑,还故意说她有尿骚味,但她不放弃自己,甚至默默奉献爱心,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个故事是一个小朋友和妈妈一起根据真实社会新闻事件报导所改编,联合创作出来的唷! 这更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即使自己并不是身心障碍者,一样可以主动关心社会弱势团体,把爱传出去! 学习与不一样的人相处不等于同情 《我的妹妹听不见》绘本导读中,儿童心理医师陈质采提到,在台湾,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相处画面,若是有一位听不到的孩子,其他孩子每次跟「他」玩,总会有很多的抱怨,抱怨他不会玩,然后,成人开始介入,像是一个法官角色仲裁,告诉这些孩子不要欺负「他」,因为他听不到已经够可怜了,孩子唯唯诺诺,但是等到成人离开后,同样的剧目又一再重演,因为,孩子并没有学会如何与「他」相处,有时候人们习惯性认为了解这些身心障碍者是专家的责任,而忘了如何与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相处是人人的责任! 体验活动、亲子行善日志
施宜煌助理教授提到,平日,可以利用小游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例如,为孩子戴上眼罩,体验视障朋友生活中的不便;此外,爸爸妈妈也可以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纪录下每天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或是帮助别人的善行,爸爸妈妈也要给予鼓励,孩子会慢慢知道即使是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够让人感受到爱。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要教育孩子接受自己之前,其实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爸爸妈妈要能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施宜煌助理教授说,如果连爸爸妈妈本身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有诸多的缺点或是在意孩子的缺陷,不论是对孩子说再多的大道理,孩子一定还是能够查觉得到,很难建立对于自我的信心。 爱物就是心存感恩
施宜煌助理教授表示, 爱物可指珍惜物质资源、不破坏大自然,以及存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浪费食物;教孩子感恩,不仅要懂得感谢他人,也要感谢整个大自然,例如,吃饭的时候可以想想,眼前这些美味的米饭或餐点是怎么来的呢?告诉孩子要懂得珍惜物资,是因为每一个物品上都有无数人的付出。 从小带着孩子一起思考,如果没有许多叔叔阿姨们的栽种、运送、烹煮以及适合栽种的环境,包括天气与土壤等等,我们是不是就有可能无法享用这些美味的食物呢? 善用影片当教材
此外,爸妈也可以挑选一些与环境、生命教育息息相关的新闻或纪录像片,陪着孩子一起观看与讨论,例如,有一些影片会介绍非洲孩子的生活,可能会谈到当地粮食分配不均、水资源不足让土壤干裂等等,透过影片,孩子就有机会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完全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知道有很多小孩没有食物可吃,进而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在大自然里游戏
常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孩子,一定能更关怀自然,因为他有机会观察到花开、花落,发现一年四季,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美丽面貌,爸爸妈妈也可以利用机会告诉孩子,不可以摘折花草或随意破坏大自然,因为它跟我们一样都是充满生命力的! 农业体验营 鼎弘活动规画工作室专员周雅惠与我们分享,现在社会少子化情况严重,许多父母会特别安排孩子参加农业体验营,就是希望孩子不但能有更多不人际互动的学习机会,也能有机会了解稻作是如何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