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藝術 文件 學音樂增進學童腦力人氣
作者: Kobby Piano Studio (01-13 10:56)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新研究證實 學音樂增進學童腦力人氣

 

想讓小孩子的語言能力變好嗎?那就讓他學個樂器吧!

 

最近德國研究人員發表的一篇論文就暗示這樣的結論;這項研究既證實又加強了先前在加拿大和香港進行過的研究。不論在何種文化下,學習樂器的小孩子有更強的語言記憶能力。

 

由羅登(Ingo Roden)率領的德國奧登堡大學(Carl von Ossietzky Universität Oldenburg)研究團隊指出,他們在長達一年半的研究裡,發現「音樂才能對口語表達和語言處理能力有正向相關的作用」,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心理學前線》(Frontiers in Psychology)。

 

這項研究的對象總共有73位七歲和八歲德國小學學生(37位男生、36位女生),來自七所不同的小學,其中25位學生除了接受比學校音樂課程之外,還需額外接受更進一步的音樂指導,每週上一次45分鐘的課,學習自己喜歡的樂器(有吉他、小提琴、大提琴、長笛、小號、豎笛和鼓)。每間學校的實行細節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學生都接受各別指導,最多不會超過五個人一起上課,而且老師也要求他們必須回家練習。另外有25位孩子來自「兩間強調自然科學的學校」;他們在同樣一年半的期間內接受「加強的數學和一般課程訓練」。最後的23位小孩子則沒有接受基本教材以外的課程。

 

研究開始的時候,所有的小孩子都接受一系列的測驗,來評估視覺記憶和語言記憶。在語言記憶方面,小孩子必須在聽到15個單字之後馬上復誦,過25分鐘之後再復誦一次,最後要在30個字的清單裡把這15個字選出來。

 

分組實驗經過一年半後,研究人員觀察指出:「和自然科學組和控制組的孩子相比,接受音樂訓練的孩子在所有的語言記憶項目裡都有更大的增長」,而且「經過調整模型數據以反映個別智商和年齡差距」之後,這些增長都還在,更會伴隨時間不斷進步。

 

雖然研究員不完全清楚為何會這樣,不過心裡大概有個底:「演奏音樂時,學童需要持續關注他們演奏的內容,我們可將這些內容是為一連串有意義的資訊『意元』(chunk)。這些意元包含的不是各自獨立的音,而是一個個群組的音,這些群組會組合成為有意義的旋律和樂句。」這和大腦處理個別音節(音節跟音符一樣,本身不具有任何意義),將之組合成為單字的方式相當相似。同時,這項研究的結果跟先前的研究一樣,發現這些小孩子的視覺記憶並沒有因此增進。

  

【孩子的勇敢多取決於他的安全感】

1、爸媽愛我

2、爸媽相愛

3、爸媽不會吵架

4、爸媽情緒不會失控

5、爸媽不會拋棄我

6、爸媽相信我

7、爸媽理解我的感受

8、爸媽會寬容我的錯誤

9、爸媽會包容我的失敗

10、爸媽永遠的做我後盾

11、爸媽不會諷刺嘲笑我

12、我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學習鋼琴的同時我們還學會了什麼?

 

1 堅忍

沒有堅持與忍耐,根本彈不好一首曲子。學生要忍耐坐在鋼琴前的孤獨,忍耐不斷失敗的打擊,堅持不放棄。

 

2 耐力

練琴時間少則半小時,長則數小時,不斷重覆當中每小節,每小段數十次,這絕對是耐力的磨練。

 

3 專注

沒有一個成功的鋼琴家能邊練琴,邊東張西望、糊思亂想。這絕對在浪費光陰和精力。樂譜上的音符﹑節奏、符號﹑速度﹑風格﹑句子,每每需要全情投入。

 

4 協調

不只是左手和右手,還有左腳與右腳,眼睛與耳朵,理智與情感。

 

5 時間管理

每次練琴時間有限,要很有效率地分配時間才能完成那天的鋼琴功課。久而久之自己必然懂得分配自己的時間。

 

6 追求

音樂是藝術,沒有要求,這根本算不上音樂,只在糟蹋自己和身邊人的耳朵,所以學鋼琴的學生,應有追求卓越的精神。

 

7 想像力

音樂每每在說話,或故事﹑或陳述﹑或陰森、或抒情,學生需要有想像力才能表達到當中的情感。

 

8 同步思考

比起其他樂器,這是鋼琴學生獨有的,因為我們在同時處理兩隻手的雙旋律,及兩邊不同的表達。

 

9 責任感

學琴為要完成這首音樂,以及覆琴給老師聽。對自己、對老師,是責無旁貸的,否則是浪費雙方的時間和精神。

 

10 感情

學音樂的學生,絕不可能是冷漠無情的人,除非你從來沒有讓音樂在你心中滋生過。

 

我們不單學會彈琴,還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