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心灵成长文章分享(简) 文件 人的心
作者: 张淑惠 (01-09 14:07)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文/张淑惠

  许多人都知道,著名的心理学家佛洛姆(Erich Fromm),是人本心理学的宗师,而听过这个学说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个什么都正面解读,相信人良善一面的学派,因此有人说它太理想化,甚至觉得它昧于事实,隐恶扬善。

  不过比较少人知道,佛洛姆谈论爱、信心与希望,但他也有一本着作《人的心》,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人,是狼还是羊?”这书中谈论各种人的恶,精辟之处,让人感觉彷佛赤身裸体站在他面前,心里的坏,都被他指出来了!做为人类这个物种,有时候,我们惊人的相似,远比相异处多得多!

  由于幼儿亲子共学的推动,加上许多父母的坦诚提问讨论,我们见到或听到许多家庭内外幼儿打人推人等暴力行为,或对同侪或对手足;打的时候,也是十足的坏与狠样,总让父母非常震惊与难以接受,心想我对孩子尽量温柔了,也很少打骂,怎么小天使变成了大恶人?而目睹行为的周遭大人,也难免着急,心疼动手孩子的饱满怒气,不论他如何隐藏与故做不在意,也心疼被殃及被打的无辜孩子。

  是否可以说孩子小打打闹闹没什么?若自己孩子是被打、被推的那一个,还能如此淡然吗?并且,若如此忽视,双方孩子将做何解读?若如此忽视,会不会也让我们失去理解人、理解孩子,协助人、协助孩子的机会?

  有些说法认为,这一定是模仿来的!但值得思索的是,见到或体验到这些行为的孩子也很多,是不是有的孩子会模仿,有的却不会?尤其取消了威权的管教,孩子可充分自主决定要如何选择行为,而不是屈从道德帽子或严厉惩罚,那孩子会怎么做呢?行为的“模仿”是否不需要搭配某些心理状态?或者,也真的有纯然的模仿?

  《人的心》书中谈到各种型态的暴力,其中有一段:“反应暴力的另一个层面是由挫折而产生的一种暴力,在动物、儿童及成人中,当他们某种愿望或需要遭受挫败时,我们就会到见到侵犯行为,这种侵犯行为含有一种意图──尽管往往是无效的──想把那种遭受挫败的目的通过暴力的运用而达成。这一种侵犯行为当然不是为毁坏而发的,而是为了生命。直至今日为止,欲望与需要的挫败是大部分社会最为普遍的现象。”

  <换个角度>别只看暴力表面

  记得当年读到“这一种侵犯行为当然不是为毁坏而发的,而是为了生命……”,让我非常震撼,竟然有人会说有一种打人行为不是为毁坏的,并且,原来暴力行为还可以做许多细致的区分。这让过去经常必须协助问题行为孩子的我们,感觉抓到更根本的一些问题。

  同时还产生一种感受:哈,谁说我例外呢?谁说我跟(打人的)他不一样呢?或者说,也没有所想象的那么不一样!(书中另有谈论因羡慕或嫉妒而产生的暴力,也有往病理迈向一步的复仇暴力,论及以眼还眼的心态。)

  以上分享希望能为父母带来对孩子行为的理解与掌握,原来一项暴力行为存在不同的光谱,于是我们才知道如何面对与接纳人的坏,接纳了,才能怀着真诚的关切予以协助,因为,我们深切明白了,在我(人类)之中,也有那恶,也唯有如此,挣扎着向上向善才宝贵。

  如果佛洛姆是对的,孩子也确实是处在出于愿望或需要受挫而打人的状态,那么只要正确处理受挫,攻击行为就不会产生了。要让孩子安心,周遭大人一定会正视他的意愿与需求,会给予助力(比方答应一定将被抢走的东西要回),而不会勉强他或任他被非善意的对待,诸如未经孩子同意将玩具借别人,或漠视孩子被抢玩具或被打。

  若能在孩子这边做足功夫,暴力就不会循环下去了,尤其孩子的心还柔软,累积的怨与恨不多,处理过程中不要加重孩子的受挫,那么所谓暴力行为会有很大的改善机会。

  让我们协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恶与软弱,而唯有理解接纳的心理状态,我们才拥有了能帮助孩子的真正力量,帮助孩子明白书中那句“这种侵犯行为含有一种意图,想把那种遭受挫败的目的通过暴力的运用而达成,但这其实是无效的。”助孩子用真正有效有益自己的方法来处理愿望或需要的受挫,而这不必通过背着对自己的羞愧感来完成。(作者为台湾亲子共学教育促进会理事长)